我为同学做实事│我院举办跨院系社团管理经验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5-03-25访问次数:19

3月23日,由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共同举办的“社团管理经验交流会”在我院3324报告厅成功举行。土木工程学院通过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重点展示我院学生社团的创新实践成果,同时与兄弟学院共探新时代高校社团发展的协同路径,彰显我院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领域的引领作用。

校社联动:以精准服务赋能社团发展

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主席邹锴在开场致辞中强调:社联始终是联结学校与社团的纽带。未来我们将以‘精准对接需求、高效协同资源’为目标,通过优化制度保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为各类社团提供全链条成长支持。这一表态为交流会定下服务先行、协同共进的基调。

文化浸润:戏剧艺术激活社团生命

土木工程学院吴宇豪同学对“水杉剧社”的创新模式及实践项目进行了系统介绍。“水杉剧社”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以独特模式与实践项目为社团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出的“与莎士比亚同喜”实践项目,以“文化交融,艺术介入,戏剧赋能、涵养精神”为核心思路,构建了别具一格的“1 + N”志愿服务模式。不仅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多方面能力,更在社会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将文化传承、艺术普及与公益服务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为高校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行合一:学术型社团扎根乡土实践

经济管理学院盛瑜婕同学作为本次交流会的社团代表,系统介绍了学院学生社团的创新管理模式及特色实践项目新寻乌记社团。重点分享了学院在社团建设中的双轨驱动理念——既注重规范化管理,又鼓励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作为典型案例,新寻乌记社团以扎根乡土、知行合一为宗旨,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三农问题调研,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我们始终相信,青年学子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观察者,更应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动派。该社团通过田野课堂+学术孵化模式,已培养出100余名具备扎实调研能力的学生骨干,累计发布乡村发展主题科普视频50余条,搭建起青年智慧与社会实践的桥梁。

科技赋能:志愿服务开辟基层治理新赛道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代表吴晓宇在交流会上系统阐述了学院志愿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在高校+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中,学院与南京银城花园社区构建三维联动合作范式: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社联动共同体,打造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创新推出五育并举特色项目矩阵,涵盖美育浸润行动、环保实践课堂、红色文化传承等主题日系列活动;深化人才共育模式,组建由专业教师、社区骨干、学生志愿者构成的三位一体服务团队,实现智力资源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在拓展志愿服务维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牧青环保社团的加入为传统志愿服务注入新动能,不仅填补了学院在绿色志愿服务领域的空白,更开辟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赛道。这种专业赋能+社区实践的融合创新,使志愿服务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可持续的育人平台,形成了实践育人-社区提质-品牌塑造的良性循环。过多维度的深度合作,校社双方已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化、成果转化长效化的跨越式发展,紧跟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步伐。

本次跨院系社团管理经验交流会不仅为各学院搭建了互学互鉴的桥梁,更展现了新时代高校社团在文化传承、学术创新、科技赋能与社会服务中的多元价值。未来,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携手兄弟学院及校社联,以“协同共进、开放共享”为理念,深化社团育人功能,激发青年创新活力,推动社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同频共振。让我们以此次交流为起点,共同书写高校社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校园文化注入更蓬勃的生机,为社会贡献更鲜活的青春力量!

供稿:吴宇豪;供图:吴宇豪;审核:柳任飞;编辑:许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