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学院召开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主席诗词主题赏析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1-11-22访问次数:0

为积极响应学校、学院统一部署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1116日,土木学院学生兴趣小组亦安诗社相聚一堂在社长郭亚宁(笔名易清安)的带领下,举办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主席诗词主题学习交流会,学院21级新生辅导员丁志锋老师到会指导。


活动开始,亦安诗社成员分别对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清平乐·会昌》、《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卜算子·咏梅》进行了深情的朗读。随后诗社成员测绘1班陆昕萌对《采桑子·重阳》这首词进行了他的赏析:“与天相比,我们谈却人生有涯。可否于重阳一思 ,年年岁岁皆如此,可否是时光无尽,人也无尽?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可悲,却更可喜,全凭心境而已。春秋相对,何者为胜,道一句: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愿登临高处,我想辽阔的苍天之下,万里秋霜终是江天的踪影。是乐观 ,是坚强,是最伟大的红军。”



接着测绘1班郭亚宁对《清平乐·会昌》这首词进行了她的点评:“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当时在国民党“围剿”下,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形势危急。只有毛泽东正在指导工作的南线,出现了新的局面。万里疆场踏平,锐气雄风犹在。东海波翻,岚山高耸;军士一心,兵强将勇。”



随后测绘1班金浩兴同学分享了他对《七律·长征》这首词的看法:等闲的“细浪”,等闲的“泥丸”,“等闲”的万千山水困不住不等闲的长征远军。

巨龙卧脉,匿两载而得胜;雄狮隐林,遁一番而成终。我们未必没有挫折,但我们必将战胜挫折。长征意义在于革命的转折,在于转危为安,在于确定领导,但在我看来,长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缩影,是艰苦奋斗的现实体现。我们已经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但我们仍将以面对艰难的心境去面对繁盛的未来。留给敌人的,不止雪花的笑颜,还有我们的笑颜。在民族腾越复兴之际,在祖国蒸蒸日上之际,在人民安居乐业之际,诸君,且听龙吟!


紧接着丁志锋老师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词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随即在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毛主席认为:上天若是有情,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殊不知,天上如此,人间亦然。世间沧海桑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更是如此。旧制度的灭亡,新制度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随后工管2班周子超同学对《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进行了他的分享: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与我国终止各项合作。同期,发生着新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三年饥荒。而这时候的毛泽东,已经68岁。于他来说,眼中苍茫,鬓上斑白,不可谓之不怆然兮。但即便如此,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思想家,这位究其一生、豪放至底的诗人心中,依旧坚信,风雪之后会有阳春归返,崖冰之下将有花枝吐放。事实证明,他等到了,中国,也等到了,1962年,大饥荒结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山花烂漫时”,“在丛中笑”“把春来报”故我想,无论年龄几许,无论后世评价,在这一首里,他,依旧是那个丛中浅笑,静把春报的谦和而自信的少年。



活动最后丁老师对本次毛主席诗词赏析会进行了总结。丁老师希望所有21级新生都能从毛泽东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出发,感受伟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在所有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展现的坚定与自信,体悟新时代青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中应有的达观与奋进。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曾评价:“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才华浪漫、极具浪漫主义的诗人。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追踪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足迹,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革命,一生逐梦,因而一生有诗。学习毛泽东诗词,不但要认真咀嚼品味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更要全面汲取吸收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要树立‘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抱负,要培育‘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战斗精神,要磨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顽强意志,要培养‘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自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分享会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将来的学习科研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战斗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学院、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供稿:郭亚宁 丁志锋 编辑:吕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