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中易折易断的一次性木筷,巧妙地用橡皮筋连接起来,搭建成一座小木桥,竟然能够承受住上百斤的重物!12月1日,在南林土木院团工委举办的“遇筷搭桥”活动决赛现场,两组长桌上依次摆放着各种木桥模型,引来师生纷纷驻足评议。
早在一个月前,活动主办方就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作品。2~3人为一组,仅用不超过60根规格相同的一次性木筷和橡皮筋,发挥想象搭建成桥体,通过在桥面累加砝码至木筷折断的方法测量最大承重值。承重越重,用料越少,则得分越高。活动吸引了大量同学参加,共有270个小组参赛,经过综合评分筛选共计35个小组进入了决赛。决赛现场,主办方邀请了土木院的专业教师与每组同学交流设计灵感,从结构设计、外形美观方面予以评分,决出一二三等奖。
由土木院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邹红、耿肖俊、姜敏洁设计制作的“南林第一大桥”桥面中央只用了两根木筷交叉组成,边缘却运用大量木筷拼接起来分散受力,桥墩则是由木筷拼成的三角形构件组成。初赛中他们用58根木筷搭建的小桥就以117.5斤的最大承重拔得头筹,决赛中又凭借创新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博得评审一致肯定,最终拿下了一等奖,成了名副其实的“南林第一大桥”。耿肖俊告诉记者:“我们主要运用了三角锥原理构思模型,因为三角形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我们在每一个连接处都用小刀挖了类似于卯榫构件的凹槽,使木筷连接得更紧密;同时还将橡皮筋剪断拉至极限后再捆绑木筷,这样会使连接处更牢固。”
活动现场,各小组成员就作品的设计构造积极向评审解说,同时仔细询问作品的不足和改进方法。一位女生将手掌按在自己的作品上,踮起脚尖将自身重量转移到小桥上,只见小桥只是桥墩底端微向两侧偏移,她兴奋地对评审老师说:“我还亲自坐上去过呢!”杨同学和高同学上完课后才匆匆赶到现场,拉着已经评审完毕的老师仔细询问设计优缺,看着他们架构工整、小巧精致的木桥,老师给予了赞赏和鼓励。
担任评审的朱老师在采访中说道:“参赛选手中很多都是对受力原理还不了解的大一新生,他们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搭建桥梁,这种创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活动负责人苗通同学也表示:“‘遇筷搭桥’活动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设计热情,还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会一直办下去。以后,我们还将举办用A4纸作为主材料的纸结构创新大赛来挖掘同学们的创造性。”(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