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1年青年学者论坛在我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传承前辈经验,促进同辈交流”为主题,旨在加强近年新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报告涵盖教学、科研和基金申报等主题,论坛共分为三个大会主题报告和二十个专题报告,全体院领导班子和3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上,院党委肖妍玎书记向各位参会人员致欢迎辞,肖书记首先对参与组织此次论坛的各位老师辛苦付出表示了衷心感谢,同时为我学院近年来大力引进的青年人才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且骄傲,接着强调举办青年学者论坛意义重大,对青年教师成长大有益处。最后希望学院青年教师能够再接再厉,创造辉煌,成为学院建设的生力军!
紧接着开始大会主题报告,由李强副院长主持。
魏洋院长作了题为“土木工程学院专业与学科特色与重点发展”主题报告。他针对我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结合我院目标定位,融合学校发展特色,建议青年学者教学与科研并重,多参加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公共事务,将个人的发展和学校学院的发展统一起来。
戴兆华副院长作了题为 “与青年教师谈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主题报告。在教学方面对青年学者提出三点建议:要把“建设好1门课程、写好1本教材”作为教学方面的奋斗目标;要重视和珍惜每一次上讲台的机会,做好青年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引路人;要培养1项体育运动爱好,每周坚持锻炼2-3次。
李海涛副院长作了题为 “科研与育人实践”主题报告。他结合自己的科研与育人实践,分享了自己入职南林土木院以来的教学和科研历程,引导青年学者应找准定位、精准发力,结合学校和学院特色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同时为学校和学院多做贡献。
专题报告一由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韩超南老师主持,董峰辉、郑开启、刘福寿、丁明珉和崔鹏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基金申报等分别做了题为“基于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桥梁工程课程群教学相长心得体会”、“土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初探”、“关于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一点思考”、“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基础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非国家级社科类基金撰写与申报心得”的报告。
董峰辉老师结合自己入职三年来的教学体会,从中华文化源头“周易”获得启发,提出了“力形结合”的基本思想,以工程哲学理念贯穿桥梁工程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将“桥梁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的感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受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
郑开启老师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需求出发,根据教育部和学校学院的指导文件精神,向大家讲解了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怎样做好课程思政,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实践探索。
刘福寿老师从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角度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包括参加讲课竞赛和教学改革项目提升教学能力,将最新工程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等。
丁明珉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基础工程》这一类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课程,采用线上理论、线下案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课程“填鸭式”教学和“纯理论”教学的弊端,同时可以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思政教学的开展。
崔鹏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了社科类基金撰写与申报经验,鼓励大家转换纯工科思维,探索交叉学科,以我国政策导向为指南,积极申报社科类基金。
专题报告二由交通土建工程系副主任董峰辉和郑开启老师主持。
韩超南老师作了题为“太湖蓝藻水华生消对磷循环的影响研究”的报告,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是现今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而水华暴发、消亡过程直接参与磷循环过程,报告基于在太湖水域开展野外采样调研和实验室模拟的结果,对比水华区与非水华区的水体、悬浮颗粒物、沉积物中多种磷形态含量差异,研究水华生消影响下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机制,讨论打破水华-磷之间的恶性循环策略并进行了研究展望。
徐霄枭老师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时交通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研究”的报告,通过海量交通数据和排放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之间通行汽车的能源消耗和相关污染物排放进行评估,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大规模实时交通数据获取以及相应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计算方法,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应用大型数据集大规模地复制现实世界的交通流量、交通能源消耗和排放模式。
刘嵩老师作了题为“高速铁路沥青混凝土基床长期变形行为预测方法”的报告,沥青混凝土基床是解决寒区高铁路基冻胀问题的有效技术方案,由于其服役时间长、动应力水平低,沥青混凝土基床的长期变形行为是影响无砟轨道结构平顺性的关键因素,利用时间-温度-应力等效原理,开展沥青混合料加速蠕变试验,实现对沥青混凝土基床的长期变形行为的预测。
邹星星老师作了题为“水泥基复合材料-混凝土界面脱粘力学机理研究”的报告,针对FRP/FRCM-混凝土界面脱粘问题,提出了基于试验数据的分析方法,纯数学模型方法,有限差分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来预测FRP/FRCM-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和脱粘破坏全过程的系列研究,该研究为混凝土桥梁的新材料加固提供了计算与设计的理论支撑,并为工程中广泛出现的粘结-滑移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陈冬冬老师作了题为“浅析声谱信息与机器/深度学习相融合的近壁界面脱空检测”的报告,灌浆不密实导致的脱空会显著削弱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现有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征的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拓张卷积神经网络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脱空检测方法,开发了一种快速对原始敲击声信号进行处理的分类器,实现了99.81%的平均测试准确率,显著提高了现场检测的准确度和效率。
吴俊康老师作了题为“完全氨氧化菌在饮用水生物过滤中的除氨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我国饮用水源已受到氨氮微污染威胁,相比于常规化学折点加氯去除方法,生物去除法成本低且二次污染小,但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低温低氧环境,结合微生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明低温低氧条件下,完全氨氧化细菌强化饮用水生物脱氮效果与机制,为低温低氧条件下安全高效的饮用水生物脱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王家庆老师作了题为“低成本涡流感应检测系统开发及其在轨道裂缝识别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低成本涡流(eddy current)检测硬件、软件平台的搭建及其在实际轨道裂缝检测中的实验结果,该硬件平台由低成本构件集成并实现对涡流传感器电信号的实时采集,基于labview自编软件平台实现了对涡流阻抗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视窗化显示阻抗复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裂缝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可以为裂缝大小及角度诊断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杜浩老师作了题为“胶合木-混凝土组合梁抗火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的报告,通过胶合木-混凝土组合梁耐火极限试验,分析了荷载比、木模板厚度、防火石膏板和抗剪连接件形式等参数对火灾下胶合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温度分布、破坏形态、耐火极限和刚度等结构性能的影响。
专题报告三由工程管理系支部书记崔鹏和交通土建工程系王家庆老师主持。
王秋东老师作了题为“长大桥梁钢箱梁疲劳开裂特征及寿命预测”的报告,近年来我国长大桥交通荷载“重载、大流量”的特征逐渐凸显,钢桥面板的疲劳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顶板与U肋焊缝疲劳裂纹的危害最为严重,如何实现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与扩展寿命的精确评估,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实现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裂纹萌生寿命的初步预测,并就裂纹扩展过程的模拟进行了探讨。
向云飞老师作了题为“基于GNSS的震后形变机制与灾害风险性分析”的报告,介绍了GNSS定位技术在震后地壳形变研究,提出了一套顾及有色噪声的震后衰减信号的提取与建模方法,以2021年美国阿拉斯加M 8.2级地震为例,利用近场GNSS站捕获了震后衰减信号,根据震后衰减信号研究了此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与震后形变时空特征,并结合库伦应力分布评判了灾害风险性。
夏文静老师作了题为“隧道沥青路面防火技术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根据国内外隧道火灾隐患研究了沥青燃烧的热分解机理,并探讨了沥青燃烧挥发物的环境污染特性,提出了隧道火灾过程沥青路面的阻燃方法,对隧道火灾防治具有深远影响。
张林防老师作了题为“高盐胁迫下铁氧化物/生物电化学耦合强化富集HN-AD菌体系胞外电子传递与氮转化机制”的报告,针对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双碳经济”新模式发展需求,研究获得高盐胁迫下铁氧化物/生物电化学耦合强化富集HN-AD菌体系构建新理论与新方法,以期实现高盐废水的低耗高效脱氮处理。
那嘉明老师作了题为“面向对象数字地形分析-从数据获取到知识发现”的报告,介绍了当前无人机摄影测量在当前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并基于先前取得的系列成果系统性将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引入到传统数字地形分析技术中,并尝试性的提出“面向对象的数字地形分析(Object-based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并从数据生产、特征提取和知识发现三个不同研究任务维度对当前该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以及和土木工程实际工程应用的潜在结合点。
林煜老师作了题为“非直接屈曲约束的钢板阻尼器简化模型研究”的报告,总结了现有受剪钢板简化模型的不足,根据该类钢板阻尼器特有的边界条件,考虑了局部拉力带作用以及厚板的强化作用的影响,与有限元软件建立的精细化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单调加载下的骨架曲线和往复加载下的滞回模型,验证了简化模型的有效性以及高效性。
葛琦老师作了题为“‘人机结合’智能化地灾防治-以滑坡排水处置工程为例”的报告,以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灾害为例,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从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工程处置以及安全预警三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方法在滑坡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三个具体应用,并提出既要结合智能方法,但也不能忽视力学机理分析的建议。
最后,魏洋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点评,魏院长指出我院青年学者人才辈出,学院发展的希望在青年学者,本次论坛很好地传承了先辈的奋斗经验并促进了同辈之间的深入交流,希望我院未来的发展在先辈和青年学者的一起努力下乘风破浪、不断进步,共同促进我校双一流建设更上一层楼。
(投稿:董峰辉 图片:董峰辉 编辑:丁志锋)